余行塞上,乘任载之车,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。
古之车,独辀加衡而服两马。今则一马夹辕而驾,领局于轭,背承乎韅,靳前而靽后。其登阤也,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;其下阤也,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。鞭策以劝其登,棰棘以起其陷,乘危而颠,折筋绝骨,无所避之。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,不与焉。其渴饮于溪,脱驾而就槽枥,则常在众马之后。
噫!马之任,孰有艰于此者乎?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。其或所服之不称,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。驽蹇者力不能胜,狡愤者易惧而变,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。其登也若跛,其下也若崩,泞旋淖陷,常自顿于辕中,而众马皆为所掣。呜呼!将车者其慎哉。
余行塞上,乘任载之车,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。
我行走在边塞上,乘坐负重的马车,见到负辕的马而产生诸多感慨。
古之车,独辀加衡而服两马。今则一马夹辕而驾,领局于轭,背承乎韅,靳前而靽后。其登阤也,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;其下阤也,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。鞭策以劝其登,棰棘以起其陷,乘危而颠,折筋绝骨,无所避之。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,不与焉。其渴饮于溪,脱驾而就槽枥,则常在众马之后。
过去的老式马车,只有一根车辕而两边各驾一匹马,现在的马车由一匹马夹在两根车辕当中,头上和脖胫套上缰绳,背部系上皮带,胸和臀部也被勒紧。当它爬坡时,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能拉动车轮前进,当它下坡的时候,又要收紧大腿紧攒四蹄才能抵住车辕不致倒伏。赶车的人用鞭子抽打使它前进,用棍棒枝条的暴虐来催促它从深陷中拽起车来。如果车在险恶陡峻的地方翻倒了,筋断骨折是根本无可避免的,其余在前面引路和在旁边副驾的马绝不会是这样。它渴了到溪边饮水,卸驾之后到槽枥去吃草料,则常常在众马之后。
噫!马之任,孰有艰于此者乎?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。其或所服之不称,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。驽蹇者力不能胜,狡愤者易惧而变,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。其登也若跛,其下也若崩,泞旋淖陷,常自顿于辕中,而众马皆为所掣。呜呼!将车者其慎哉。
唉!辕马的使命,难道还有比它更艰巨的吗?然而它的德性和能力,不经过驾辕的反复尝试是分辨不出来的。别的马要不就是与夹辕不相称,虽然可以担此重任但却不够协调。品质低劣的马,力量又不能胜任。狡黠而脾气不好的马,容易受惊出事,有的甚至行走在平坦大道上都会因惊蹶而翻车。让它拉车上坡就象跛的瘸的一样,下坡则又像塌倒的山岩无可阻挡,遇见泥泞就打滑而经过深坑就沉陷,常常困乏在车辕之中,使其余的马也因此受到牵制不能正常地行走了。唉,驾御车马的人一定要慎重呀!
参考资料
- 1、(清)方苞,(清)姚鼐著;杨荣祥译注·方苞姚鼐文选译·成都:巴蜀书社,1991.10
余行塞上¹,乘任载²之车,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。
¹行塞上:方苞入值南书房后,常随康熙皇帝去承德热河行宫,承德在古长城以北不远,故称此为“塞上”。²任载:负载。
古之车,独辀(zhōu)¹加辕²而服³两马。今则一马夹辕⁴而驾,领局于轭⁵,背承乎韅(xiǎn)⁶,靳(jìn)⁷前而靽(bàn)⁸后。其登阤(zhì)⁹也,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¹⁰也;其下阤也,股蹙(cù)蹄攒(cuán)¹¹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。鞭策以劝其登¹²,棰(chuí)¹³棘¹⁴以起其陷¹⁵,乘危而颠¹⁶,折筋绝骨,无所避之。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,不与¹⁷焉。其渴饮于溪,脱驾而就槽枥(lì)¹⁸,则常在众马之后。
¹辀:先秦时代,马车一般只有中间一根车杠,叫辀。汉代以后,才用两根车杠分列左右,叫辕。²辕:辀头上的横木。³服:驾。⁴夹辕:夹在两辕中间。⁵领局于轭:马的颈部被拘限于轭下。领:颈。轭:马具,马驾车时套在颈部。⁶韅:马肚带。⁷靳:马具,勒在马胸部的皮带。⁸靽:马具,套在马后的皮带。⁹阤:山坡。¹⁰引其轮之却:意为拉着车轮向前,不使后退。却:退。¹¹股蹙蹄攒:形容马驾车下坡时紧张吃力的样子。股:大腿。蹙,收紧。攒,集拢。¹²鞭策以劝其登: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。劝:鼓励,催促。¹³棰:鞭子。¹⁴棘:带刺的枝条。¹⁵陷:指陷入泥泞。¹⁶乘危而颠:因为遇到危难而跌倒。颠:倒,跌倒。¹⁷不与:不参与,意为不会遇到辕马所遭遇的那些危难。¹⁸槽枥:喂马的木槽。
噫!马之任,孰有艰于此者乎?然其德¹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。其或所服之不称(chèn)²,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。驽(nú)³蹇(jiǎn)⁴者力不能胜,狡⁵愤⁶者易惧而变,有行坦途惊蹶而偾(fèn)⁷其车者矣。其登也若跛,其下也若崩⁸,泞旋淖(nào)陷⁹,常自顿¹⁰于辕中,而众马皆为所掣(chè)¹¹。呜呼!将车¹²者其慎哉。
¹德:品性。²称:相称,适合。³驽:能力低下的马。⁴蹇:跛足,此处亦指驽马。⁵狡:狡诈。⁶愤:易怒。⁷偾:翻。⁸其下也若崩:意谓车下坡时辕马力不能支,像要崩塌一样。⁹泞旋淖陷:意谓遇到泥泞则回旋不进,陷入泥沼则不能起。淖:泥沼。¹⁰顿:困顿疲惫。¹¹掣:牵制。¹²将车:赶车。
参考资料
- 1、(清)方苞,(清)姚鼐著;杨荣祥译注·方苞姚鼐文选译·成都:巴蜀书社,1991.10
余行塞上,乘任载之车,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。
古之车,独辀加衡而服两马。今则一马夹辕而驾,领局于轭,背承乎韅,靳前而靽后。其登阤也,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;其下阤也,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。鞭策以劝其登,棰棘以起其陷,乘危而颠,折筋绝骨,无所避之。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,不与焉。其渴饮于溪,脱驾而就槽枥,则常在众马之后。
噫!马之任,孰有艰于此者乎?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。其或所服之不称,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。驽蹇者力不能胜,狡愤者易惧而变,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。其登也若跛,其下也若崩,泞旋淖陷,常自顿于辕中,而众马皆为所掣。呜呼!将车者其慎哉。
《望溪先生年谱》附录《文目编年》系本文于“年四十至五十”之间。此说不甚确切。先生于四十六岁前无“行塞上”的机会。《南山集》案判决出狱后,于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入直南书房。从此时起,每年夏天都要陪同康熙皇帝到热河“避暑山庄”一次。直到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《年谱》还有“扈跸热河”的记载。文中“余行塞上”之语,盖指此。这篇文章当写于这阶段。从内容上看,应该是作者为讽喻朝廷谨慎用人而作。
韩愈的杂文《马说》,曾以其名句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于里马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”传诵于世。这篇散文立意与艺术形式,都显示出脱胎于《马说》的痕迹。
方苞虽然生长于清初,但对明季朝政的腐败与黑暗,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和认识。《书卢象晋传后》、《书孙文正传后》、《书潘允慎家传后》等文章中,作者一再论及鄙污小人与庸碌之徒把持朝廷,“嫉贤庇党,以覆邦家”的历史教训。入仕清廷之后,又因为入直南书房,常生活于清政权的最上层,更亲眼目睹了朝政之中的种种弊端,大臣之中,或燕燕居息,或劬劳王事,庸贤杂陈,劳逸不匀。贤者为国负重,待遇却往往不高,且容易获罪;而庸劣之辈却又常常窃据要职,结果常将事情办坏。这和明季的状况并没有什么两样。显然,文章写辕马之劳苦和驽马之无能、狡愤一类烈马之倾车误事,正是力图从这极其贴切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中,来阐发深刻的道理,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。正因为辽息如此,这简短文虽不似韩愈《马说》那样饱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深刻感慨,但却从更为开阔的角度奇寓着一种家国兴亡的深沉感喟,有一冲深厚的历史绵延感,显得更为典稚博厚。
在写法上,这篇散文也极似《马说》,取叙议结合的形式,但又略有不同、文章分两部分,先写往灭塞上乘马车见辕马的种种勤苦,以错落有致的排比句式,极力写其羁绊之多,负荷之重,鞭打之频繁,危难之深重,而享受休憩却远不及拉套之众马,文中奔涌着一股深沉的不平之气。然后承势而下,转入议论,指出庸劣之马不能胜任,使善御车者也无法调理;而狡愤之马又难以驾驭,用以夹辕反至牵掣众马乃至“行坦途惊蹶而愤其车”。作者由此而发出感叹:“呜呼!将车者其慎哉!”文章句句说马,又句句有所指,终不说破,而文意自见,显得细针密缝,首尾圆合。唯其如此,这一结论也就和《书卢象晋传后》的结尾一样,既深沉而又惊警,有震聋发聩的力量。
参考资料
- 1、(清)方苞著;王沛霖,王朝晖编;徐柏容,郑法清主编·古代散文丛书 方苞散文选集: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5年05月
- 2、杨荣祥译注·方苞姚鼐文选译:巴蜀书社,1991年10月
- 3、王琦珍著·翰墨天下雄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7年01月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行走在边塞上,乘坐负重的马车,见到负辕的马而产生诸多感慨。
过去的老式马车,只有一根车辕而两边各驾一匹马,现在的马车由一匹马夹在两根车辕当中,头上和脖胫套上缰绳,背部系上皮带,胸和臀部也被勒紧。当它爬坡时,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能拉动车轮前进,当它下坡的时候,又要收紧大腿紧攒四蹄才能抵住车辕不致倒伏。赶车的人用鞭子抽打使它前进,用棍棒枝条的暴虐来催促它从深陷中拽起车来。如果车在险恶陡峻的地方翻倒了,筋断骨折是根本无可避免的,其余在前面引路和在旁边副驾的马绝不会是这样。它渴了到溪边饮水,卸驾之后到槽枥去吃草料,则常常在众马之后。
唉!辕马的使命,难道还有比它更艰巨的吗?然而它的德性和能力,不经过驾辕的反复尝试是分辨不出来的。别的马要不就是与夹辕不相称,虽然可以担此重任但却不够协调。品质低劣的马,力量又不能胜任。狡黠而脾气不好的马,容易受惊出事,有的甚至行走在平坦大道上都会因惊蹶而翻车。让它拉车上坡就象跛的瘸的一样,下坡则又像塌倒的山岩无可阻挡,遇见泥泞就打滑而经过深坑就沉陷,常常困乏在车辕之中,使其余的马也因此受到牵制不能正常地行走了。唉,驾御车马的人一定要慎重呀!
注释
行塞上:>方苞入值南书房后,常随康熙皇帝去承德热河行宫,承德在古长城以北不远,故称此为“塞上”。
任载:负载。
辀:先秦时代,马车一般只有中间一根车杠,叫辀。汉代以后,才用两根车杠分列左右,叫辕。
衡:辀头上的横木。
服:驾。
夹辕:夹在两辕中间。
领局于轭:马的颈部被拘限于轭下。领:颈。轭:马具,马驾车时套在颈部。
韅:马肚带。
靳:马具,勒在马胸部的皮带。
靽:马具,套在马后的皮带。
阤:山坡。
引其轮之却:意为拉着车轮向前,不使后退。却:退。
股蹙蹄攒:形容马驾车下坡时紧张吃力的样子。股:大腿。蹙,收紧。攒,集拢。
鞭策以劝其登: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。劝:鼓励,催促。
棰:鞭子。
棘:带刺的枝条。
陷:指陷入泥泞。
乘危而颠:因为遇到危难而跌倒。颠:倒,跌倒。
不与:不参与,意为不会遇到辕马所遭遇的那些危难。
槽枥:喂马的木槽。
德:品性。
称:相称,适合。
驽:能力低下的马。
蹇:跛足,此处亦指驽马。
狡:狡诈。
愤:易怒。
偾:翻。
其下也若崩:意谓车下坡时辕马力不能支,像要崩塌一样。
泞旋淖陷:意谓遇到泥泞则回旋不进,陷入泥沼则不能起。淖:泥沼。
顿:困顿疲惫。
掣:牵制。
将车:赶车。>
参考资料
- 1、(清)方苞,(清)姚鼐著;杨荣祥译注·方苞姚鼐文选译·成都:巴蜀书社,1991.10
创作背景
《望溪先生年谱》附录《文目编年》系本文于“年四十至五十”之间。此说不甚确切。先生于四十六岁前无“行塞上”的机会。《南山集》案判决出狱后,于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入直南书房。从此时起,每年夏天都要陪同康熙皇帝到热河“避暑山庄”一次。直到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《年谱》还有“扈跸热河”的记载。文中“余行塞上”之语,盖指此。这篇文章当写于这阶段。从内容上看,应该是作者为讽喻朝廷谨慎用人而作。
参考资料
- 1、(清)方苞著;王沛霖,王朝晖编;徐柏容,郑法清主编·古代散文丛书 方苞散文选集: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5年05月
- 2、杨荣祥译注·方苞姚鼐文选译:巴蜀书社,1991年10月
简析
《辕马说》是一篇散文,这篇文章以辕马为喻,形象地说明了考察和选拔人才的重要。担当“辕马”的任者,应该“德与力”兼备,需择德才兼备者充任,而不要让“驽蹇者”、“狡愤者”滥充其间,败坏政事。全文语言质朴简明,切实而有深意,既深沉而又惊警,具有震聋发聩的力量,表现出方苞散文雅洁淳厚的特点。
赏析
>韩愈的杂文《马说》,曾以其名句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于里马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”传诵于世。这篇散文立意与艺术形式,都显示出脱胎于《马说》的痕迹。
>方苞虽然生长于清初,但对明季朝政的腐败与黑暗,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和认识。《书>卢象晋传后》、《书孙文正传后》、《书潘允慎家传后》等文章中,作者一再论及鄙污小人与庸碌之徒把持朝廷,“嫉贤庇党,以覆邦家”的历史教训。入仕清廷之后,又因为入直南书房,常生活于清政权的最上层,更亲眼目睹了朝政之中的种种弊端,大臣之中,或燕燕居息,或劬劳王事,庸贤杂陈,劳逸不匀。贤者为国负重,待遇却往往不高,且容易获罪;而庸劣之辈却又常常窃据要职,结果常将事情办坏。这和明季的状况并没有什么两样。显然,文章写辕马之劳苦和驽马之无能、狡愤一类烈马之倾车误事,正是力图从这极其贴切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中,来阐发深刻的道理,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。正因为辽息如此,这简短文虽不似韩愈《马说》那样饱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深刻感慨,但却从更为开阔的角度奇寓着一种家国兴亡的深沉感喟,有一冲深厚的历史绵延感,显得更为典稚博厚。
在写法上,这篇散文也极似《马说》,取叙议结合的形式,但又略有不同、文章分两部分,先写往灭塞上乘马车见辕马的种种勤苦,以错落有致的排比句式,极力写其羁绊之多,负荷之重,鞭打之频繁,危难之深重,而享受休憩却远不及拉套之众马,文中奔涌着一股深沉的不平之气。然后承势而下,转入议论,指出庸劣之马不能胜任,使善御车者也无法调理;而狡愤之马又难以驾驭,用以夹辕反至牵掣众马乃至“行坦途惊蹶而愤其车”。作者由此而发出感叹:“呜呼!将车者其慎哉!”文章句句说马,又句句有所指,终不说破,而文意自见,显得细针密缝,首尾圆合。唯其如此,这一结论也就和《书卢象晋传后》的结尾一样,既深沉而又惊警,有震聋发聩的力量。>
参考资料
- 1、王琦珍著·翰墨天下雄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7年01月
方苞(1668年5月25日—1749年9月29日),字灵皋,亦字凤九,晚年号望溪,亦号南山牧叟。汉族,江南桐城(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)人,生于江宁府(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)。桐城“桂林方氏”(亦称“县里方”或“大方”)十六世,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“桂林方氏”大家族。是清代散文家,桐城派散文创始人,与姚鼐[nài]、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。 ► 4篇诗文► 0条名句